“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日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道出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说出了行业的困惑。
从2017年5月22日至今,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大门已经关闭了整整一年时间,然而15家获资质新能源车企仅6家有车在售,或将成为“僵尸企业”。
尴尬 15家车企仅6家有车在售
据了解,领取牌照超过一年时间,有量产车型上市销售的只有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奇瑞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兰州知豆等6家车企,另外还有前途汽车、江淮大众、合众新能源、陆地方舟4家车企计划在今年推出首款量产车型,而其余5家车企中,除了重庆金康此前表示首款产品将于明年推出市场之外,敏安、万向、速达、国能都尚无十分明确的上市时间表,也常被称为“僵尸企业”。
提及“僵尸企业”,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河南速达。2016年,速达被一篇报道披露存在资金链紧张、涉嫌非法集资的情况,从而被盖上“僵尸企业”的帽子,2017年3月成为第12家获得独立新建纯电动生产资质的企业,一度引来争议。2017年,南方周末报道指其从样车上路到拿地建厂,七年半时间过去依然未建成厂房,产品也只有样车。截至目前,速达一直未公布整车计划。
重磅 生产资质终身制不复存在
发改委发放新能源生产资质,本是为了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不过,从目前拿到牌照的15家新能源企业的进展来看,产品推出普遍缓慢,竞争力弱,无法肩负起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任,所以这些企业当中,必然有部分因为无产品输出而被淘汰出局。
后来者,既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也有新晋造车企业,另外还有部分低速电动车企业。毫无疑问,相较于很多造车新势力,低速电动车对市场的把握更具备优势,貌似具备实力的造车新势力一旦资金链断裂,其自身并不具备抗风险能力。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对目前资质审批的期望无非有两点,第一,加快放开,让有能力的企业拿到资质。第二,第一批的15家企业,没有产品的,设置期限,实行淘汰机制。资质不能成为某些“僵尸”车企的护身符,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同样如此。